RTHK 香港电台《海底交易》

来源YouTube,请科学上网观看

《海底交易》

地球四分三的面積是被海洋覆蓋,儘管海洋生物資源非常豐富,但是隨著人類對海洋的苛索­越來越大,過度捕撈,甚至是大量捕殺產卵群體和幼體的情況,已導致部份物種面臨絕種威­脅或嚴重傷害,而反過來,亦令到漁業資源嚴重衰退,漁民生計受到破壞。

香港電台電視外判紀錄片系列 - 「海底交易」- 一連五集會從魚翅和活珊瑚魚貿易、發展旅遊業、馴養海豚表演等等活動,看人類對海洋生­物和生態造成的連串影響。

節目播映日期:2003年8月12日至9月9日 逢星期一晚七時正 無線翡翠台

旁述:林一峰

導演:戴梓橋

監製:蔡貞停

海底交易1——寻鲨游记

年初,一輯在香港拍攝的照片令國際傳媒廣泛報導 -西環一間工廠大廈的天台,舖滿一片又一片,成千上萬用作製作魚翅的鯊魚鰭在烈日下暴曬。

原來香港是全世界最大的魚翅貿易樞紐,根據環保人士的數據,全球超過一半的魚翅貿易在香港進行。在過去-年,香港進口的魚翅相關產品就超過八千公噸。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0年評估了400多種鯊魚的保育情況,其中有超過三成的鯊魚被評為易危或更高級別,甚至面對絕種威脅。

佘國豪是一家環保組織的工作人員,負責教育及推廣保育鯊魚訊息。去年,他到了非洲莫桑比克一行,實地了解魚翅從何而來?大規模的捕獵對鯊魚造成多大傷害?國際貿易又如何對這遙遠的國家帶來深遠影響?

莫桑比克的海岸線長達2500公里,海產資源豐富。那裡可以找到超過100種的鯊魚品種,而且是俗稱大型魔鬼魚的蝠鱝魚分佈最廣的地區。然而,魚翅有價、由蝠鱝魚製成的膨魚腮因為有藥用價值而有市。結果,原本不受當地人垂青的這些魚類,在有價有市的情況下遭到獵殺。

佘國豪此行的見聞,讓我們更清楚鯊魚的境況。

導演:戴梓橋

海底交易2——鱼从哪里来

由於香港人對貴價海鮮特別是活珊瑚魚例如蘇眉、東星斑的需求上升,加上本地水域資源有限,所以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商人便四出從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地輸入珊瑚魚;到九十年代,再遠至巴布亞新畿內亞、所羅門群島及澳洲引入。至近十年來,入口活用珊瑚魚的國家已增至150個,並以「珊瑚大三角」為主要入口地。

「珊瑚大三角」橫跨印度洋、太平洋6個國家 – 包括印尼、馬來西亞、巴布亞新畿內亞、菲律賓、所羅門群島和東帝汶。這地區的海洋生態系統既豐富又脆弱,亦是當地超過一億二千萬居民賴以維生的資源。由於多年來缺乏有效的漁業管理措施,加上對珊瑚魚的需求龐大,導致不少海洋資源已告枯竭,其中老鼠斑、西星斑及蘇眉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Redlist)中,屬於全球受威脅的品種。

過度捕撈,加上用山埃這類破壞性的捕魚方式,活珊瑚魚貿易已經對魚類的生態及海洋生物多樣性造成嚴重影響,漁民的生計亦大受打擊。

Heru Pernomo 是印尼主要的活珊瑚魚出口商,他以前曾因為珊瑚魚的需求龐大,而用盡方法增加魚獲。近年,他嘗到了苦果,捕魚的方法和速度,遠遠超過魚類的生長速度,結果令致印尼西部和中部的貴價珊瑚魚如蘇眉和東星斑數量迅速下降。五年前,Heru在東部制定了一連串措施,決定不收用山埃、炸藥、或體積過小的魚獲;透過教育途徑令漁民明白與海共生的重要;並且邀約香港大學海洋生物系教授Yvonne Sadovy進行研究,希望穩住這最後一道防線。五年後,他這些措施是否得到成效?

導演:戴梓橋

海底交易3——绝处求生

帕勞,位於西太平洋的島國,由一個大堡礁和無數細堡礁組合而成。她的總土地面積還不及香港的一半,但水域面積就等同一個法國,大小島嶼都被蔚藍的海水包圍,海底生物資源豐富,聚居了超過1500多種魚類和700種珊瑚,近年,亦確實吸引了不少旅客前去渡假。

旅遊業和漁業成了當地兩大經濟支柱,但同時亦造成該國史無前例出現的生態危機。

從1984年開始,從事珊瑚魚貿易的商人看準了帕勞水底下豐富的石班和蘇眉產量,而導致好幾類珊瑚魚的數量急速減少;加上在捕捉過程中因為要用其他魚類去餵飼活魚,所以連帶整個區域的海洋生態都受影響。帕勞政府於是被迫在1994年,對石班和蘇眉等實施休魚期,到2008年更全面禁止活珊瑚魚出口。

Yvonne Sadovy 是香港大學海洋生物學教授。她十年前開始在帕勞和當地保育團體合作研究漁業生態,特別針對石班的繁殖習性做調查。今年,Yvonne特別針對禁捕措施實施10年後,石班的數量能否回升再做調查。

正當帕勞的漁業復甦之際,旅遊業卻開始蓬勃起來。人口只有兩萬的的帕勞,前年的旅客人數已增加到十萬人。遊客的到來卻令緩慢復元的海洋資源,再次受到威脅。

導演:戴梓橋

海底交易4——豚源物语(这一集是整个专辑的重中之重)

海豚表演一向是水族館受歡迎的節目,為無數觀眾帶來歡樂。然而,對於海豚笑臉背後的故事,卻甚少人關注。直至2010年,一齣揭發日本太地町漁民獵殺海豚及探討人工馴養海豚問題的紀錄片《The Cove海豚灣》驘得奧斯卡金像奬最佳紀錄長片後,才令人留意到海豚表演背後的道德問題。《海豚灣》的策劃人Richard O’Barry去年更來到香港與海洋公園主席盛志文對話,並邀請他參與拯救海豚的行動。

陳迪茵 Jess原本是一個只為生活奔波的白領,但因為受這紀錄片的啟發,因而改變了她對許多事物的看法,更加影響到她對生活的態度 - 從一個對環保漠不關心的人,轉變成為推動保育的積極份子。過去三年的八月底,她都會飛到日本太地町,連同來自世界各地的保育人士,參與拯救太地海豚行動。

保育海豚的力量日漸壯大,亦對日本漁民構成壓力。石井泉以前是獵殺海豚的漁夫,現在卻放下屠刀,轉職成為遊客觀賞海豚的導賞員。從他的改變看能否為海豚的生存帶來一絲曙光。

導演:戴梓橋

海底交易5——海里没鱼

由2012年12月31日起,政府禁止在本港水域拖網捕魚,藉此讓海洋有喘息的機會,不致因過度捕撈而令魚類枯竭。靠大海維生的漁民張志強,在西貢附近一帶海域拖網作業近半個世紀,曾經網網千斤的日子早已不再,現在更被迫休業。

熊秉寬是水底攝影師,年逾七十的他至今仍然熱衷潛水活動。六十年代起他便自製水底攝影器材出海作樂,以照片影像見證了香港水域曾經擁有的眾多色彩繽紛的魚類和珊瑚。但至八十年代中,不只香港,連鄰近的東沙群島水域都因過度捕撈而變得落索,熊秉寬痛心魚兒不再,於是連帶那片曾經熱愛的海底都一併放棄,不再踏足。

昔日香港水底豐富多姿的情景,只能在熊秉寬那褪色的菲林堆中重現。

導演:黃美儀

◀ 鲨之殇荔枝湾水上花市 ▶